瑞昌采茶戲,舊稱茶燈戲,進入半班以后更名為采茶戲,民間俗稱茶戲。是一種古老的傳統(tǒng)戲曲劇種。早在明代,瑞昌一帶的燈彩十分盛行,每逢元宵春節(jié)至二月花朝都要結(jié)隊玩燈賀彩,熱鬧非凡。明末贛東茶燈戲傳到贛北,與瑞昌燈彩相結(jié)合,便形成了瑞昌特色的茶燈戲。清乾隆三十年(1765年)洪水橫溢,江堤盡潰,災民外出,逃荒而來的黃梅采茶戲三角班,便在贛北又與瑞昌茶燈戲揉合一起,從而形成了瑞昌采茶民間小戲,后稱采茶戲。1986年,瑞昌采茶戲被更名為“九江采茶戲”載入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[(戲曲·曲藝)第146頁]1999年出版的《中國戲曲音樂集成·江西卷》又將更名的“九江采茶戲”更正為“瑞昌采茶戲”入編。
瑞昌采茶戲
戲劇起源
清道光年間,瑞昌采茶戲迅速發(fā)展成為半班,民間產(chǎn)生了許多茶戲班社。如:瓜山班(第一個采茶戲班社),洪源班、新堂班、水瀼班、柯源班等。歷經(jīng)六代傳承:周才友——周英榮——徐庭梓——周升榮——徐虞賢——楊開懺等。造就了一批非常有影響的采茶戲老藝人。由于各戲班社相互間的競爭與結(jié)合,同時,他們各自地域不同,從而豐富了板腔形式,促進了劇種向前發(fā)展。
瑞昌采茶戲新
戲劇特點
瑞昌采茶戲形式短小精湛,唱腔十分豐富,不僅有完整的正本唱腔,還有近百首小調(diào),內(nèi)容大多數(shù)反映當?shù)孛耖g流傳的故事。如:姊妹摘茶,商賈蔡嗚鳳辭店,米行伙計張朝宗告經(jīng)承,喻老四推車趕會,災民李乙賣女等。在板式、結(jié)構(gòu)、調(diào)式、旋律上都有他們各自許多特點:有的唱腔優(yōu)美流暢、婉轉(zhuǎn)柔和、渲染力強;有的唱腔頓挫有致,剛勁有力,充滿生活氣息。許多聲腔都是鄉(xiāng)村百姓熟悉的土腔土調(diào),臺上唱上句,臺下接下句,戲聲人氣融為一體,形成近二百年來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(shù)表演形式。
瑞昌采茶戲
歷史淵源
瑞昌采茶戲俗稱“瑞昌采茶”素有“糯米采茶”之稱,是江西贛北地區(qū)最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戲劇種。
1955年,瑞昌組織百余民間采茶戲班社,舉行秋季民間戲劇匯演,吸收新的文藝工作者,組建縣采茶劇團。1956年7月,“國營瑞昌縣采茶劇團”正式成立,在黨的“百花齊放,推陳出新”的方針指引下,張緒綱先生、吳本其先生等老一輩音樂工作者根據(jù)老藝人演唱的傳統(tǒng)唱腔,對瑞昌采茶戲進行了全面挖掘、搜集,整理出一套相對完整的“瑞昌采茶戲基本唱腔”。1984年2月,由張緒綱先生選編的《九江采茶戲音樂》(即:“瑞昌采茶戲音樂”)由江西省戲曲研究所刻印成冊,成為現(xiàn)存最為原始的、有籍可考的瑞昌采茶戲唱腔集。
值得一提的是,1959年8月上旬,中國共產(chǎn)黨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。瑞昌縣農(nóng)民歌舞團應周恩來總理親自點調(diào),前往廬山向大會獻演。演出了由聞先明先生與張緒綱先生創(chuàng)作的民間歌舞《大橋姑娘喜事多》、瑞昌魚鼓《贊武山》等節(jié)目。毛澤東、劉少奇、周恩來、朱德、陳云、鄧小平、彭德懷、陳毅等中央領導同志和國家副主席宋慶齡,以及參加全會的中央委員觀看了演出,并給予了表揚和鼓勵。其中《大橋姑娘喜事多》歌舞劇,還被江西省歌舞團選排為赴京參加建國十周年獻演節(jié)目。至此,瑞昌采茶戲進入其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。
瑞昌采茶戲
主要價值
瑞昌采茶戲歷史悠久,成績輝煌,在贛北采茶戲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,唱腔抒情優(yōu)美,婉囀動聽,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。歷年來,巡演于贛、鄂、皖、湘四省百十余縣市、都留下了柔糯粘人的采茶音調(diào),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,驕人的成績得到了領導的贊譽及同仁們的一致認可,使瑞昌采茶戲走上了新的繼承和發(fā)展之路。為保留這一地方劇種具有以下主要價值。
戲劇研究價值:戲劇是中國古老的一種傳統(tǒng)綜合性藝術(shù),地方戲劇是民族文化藝術(shù)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,通過對民族民間地方劇種的挖掘和研究,可以了解其歷史的起源、發(fā)展與兄弟劇種的相互密切關(guān)系。
2
優(yōu)秀的民族民間地方戲曲藝術(shù)是組成中國民族文化的基因,是一個國家,民族賴以生存、發(fā)展的原動力,是一個民族自尊、自強、產(chǎn)生向心力的源泉,是協(xié)調(diào)民心,構(gòu)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。
3
越是民族的,就是世界的。人民大眾喜愛的,就是我們要做的。保護了這一民間地方劇種特色,就是保護了戲劇藝術(shù)的多樣性。保護了這一地方劇種民間傳統(tǒng)的文化資源,就是保護了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神財富。更重要的是通過生產(chǎn)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產(chǎn)品營造有益于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環(huán)境,促進人的全面發(fā)展。
瑞昌采茶戲
演藝傳承
瑞昌采茶戲藝人歷代都巡演于贛、鄂、皖邊境的城鎮(zhèn)與鄉(xiāng)村,藝人們之間長期交往,相互搭班、教戲?qū)W戲、取長補短、形成了瑞昌采茶戲獨特風格,也造就了一批演藝人才。
楊開仟(1905-1974)藝名大老楊,瑞昌洪下源瓜山北楊人。瓜山班第六代傳人。自幼家境貧寒,十二歲拜師學藝,專功旦角,喉嗓甜潤悅耳,清脆動聽。享有“茶戲小旦王”,“紅七縣”,“蓋三省”的美譽。幾代旦角中堅均出其門下,如楊能美、鄧見學、陳戰(zhàn)珠等。其代表作《勸細姑》1958年被江西人民廣播電臺收錄存檔,曾當選為瑞昌縣人民委員會委員。
楊能美(1919-1989)藝名細老楊,瑞昌洪下源瓜山南楊人。十八歲學藝,師從楊開仟。為老班底藝人佼佼者。代表作《紅梅驚瘋》,《游春》等。
鄧見學(1927- )藝名細老鄧。瑞昌洪下源瓜山老屋鄧人,十三歲拜師楊開懺,專功旦角,身材苗條,扮相俊美,曾為名噪一時的茶戲男旦。進入專業(yè)劇團后,歇藝授徒,專心教學,瑞昌采茶劇團名角名旦大多出自其門,如:鄧莜玲、余寶琳、王月英、潘彩云、朱巧敏等。代表劇目有《小辭店》,《思懷》,《趕學》等。
周平釗(1924-1994)藝名海子。瑞昌洪下源瓜山周村人,十歲學藝,攻生行兼唱霸腔(即花臉)。代表劇目《染圍裙》、《方卿拜壽》等。
鄧莜玲(1944-1968)瑞昌采茶劇團主要演員,頭牌花旦。師從鄧見學。她扮相清秀,嗓音甜潤。1959年10月,曾應湖北黃石市人民政府邀請,參加該市慶祝建國十周年觀禮活動,與云南省京劇團同臺獻藝,得到京劇藝術(shù)家關(guān)驌骦的青睞:“小姑娘活兒真漂亮,漂亮極啦!”。其代表作《三姐下凡》、《劉三姐》、《江姐》,俗稱三出姐兒戲。年紀大的稱她“三妺兒”,年紀小的稱她“三姐兒”。短短的十年舞臺生涯,瑞昌采茶戲在贛、鄂、皖等地被她演繹得紅紅火火。
地址: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(qū)長虹大道32號 電話:0792-8180870 傳真:0792-8180870 郵編:332000 E-mail:jjswhly@163.com
Copyright © 2025 九江市文化旅游發(fā)展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(wǎng)站 版權(quán)所有 贛ICP備16010728號-2 贛公網(wǎng)安備 36040302000191號 工商網(wǎng)監(jiān)